2013年9月21日,由中國地理學會組織的“2013年海峽兩岸地理學術(shù)研討會”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321會議室舉行。會議主要議題有:(1)緬懷著名地理學家趙松喬先生的學術(shù)貢獻,特別是25年前趙松喬先生兩岸破冰之旅對海峽兩岸地理學交流的深遠意義;(2)研討2014年海峽兩岸地理學術(shù)研討會及紀念趙松喬先生兩岸破冰25周年有關(guān)活動安排;(3)林超地理博物館(網(wǎng)絡版)中趙松喬紀念廳的建設構(gòu)想。會議先后由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研究員、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所長李載鳴教授、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(yè)委員會主任張鐿鋰研究員主持。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劉燕華研究員、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院長盧光輝教授、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前院長劉廣英教授分別致辭。臺灣代表團向中國地理學會贈送了精美的紀念品。趙松喬先生的親屬趙旭云女士,中國文化大學薛益忠教授、王鑫教授,北京大學蔡運龍教授,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申元村研究員、劉闖研究員、蔡強國研究員、張百平研究員、齊清文研究員等30位代表出席了會議。 趙松喬先生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,中國沙漠與干旱區(qū)研究的開拓者,中國土地類型研究的奠基人,同時也是大陸第一位訪臺著名學者,被臺灣學術(shù)界譽為“沙漠王”。為了緬懷趙松喬先生為兩岸學術(shù)交流做出的特殊貢獻,會議邀請申元村做了題為“趙松喬與中國干旱區(qū)研究”的報告,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前主任薛益忠做了“25年前趙松喬先生兩岸破冰前前后后”的報告。報告通過列舉趙松喬先生的著作以及趙松喬先生訪臺期間的事跡,回顧了趙先生的諸多學術(shù)貢獻,包括中國農(nóng)牧交錯地區(qū)(帶)的劃分,我國沙漠和戈壁的分類研究,將荒漠化概念引入我國干旱區(qū)研究,提出我國治沙戰(zhàn)略,推翻莫高窟(千佛洞)將被沙丘埋壓的說法等。與會代表們表示,趙松喬先生“打破傳統(tǒng)、開拓未來”的精神,“出成果、出人才”的理念,“地理學家不僅要有視力,更要有眼光”的教誨,都是我們需要不斷傳承的精神財富。 會議期間還討論了2014年海峽兩岸地理學術(shù)研討會及紀念趙松喬先生兩岸破冰25周年有關(guān)活動安排以及林超地理博物館中趙松喬紀念廳的建設構(gòu)想。會議決定“2014年海峽兩岸地理學術(shù)研討會——紀念趙松喬先生兩岸破冰之旅25周年”將于2014年5月底至6月初在臺北舉行,會議將由中國文化大學和中國地理學會聯(lián)合主辦,中國文化大學理學院承辦。劉闖研究員介紹了林超地理博物館趙松喬紀念廳的建設規(guī)劃,籌建工作將圍繞趙松喬先生生平、發(fā)表的著作、后人的評價與紀念以及照片、音像、文物等方面展開,并計劃在2014年紀念趙松喬先生訪臺25周年前完成。 (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(yè)委員會) 2013年9月22日 |
地 址:北京市朝陽區(qū)大屯路甲11號
郵政編碼:100101
電子信箱:gsc@igsnrr.ac.cn
主頁網(wǎng)址:http://m.weixing88.com.cn
電 話:010-64870663
傳 真:010-64870663